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的国策,消费革命与西南暗流!(3/4)
自肺腑的认同,其实无关紧要。作为君临天下的上位者,最要紧的是确保自己的意志得以贯彻。
即便只有一部分人真心拥护,也已足够。
并非所有人都需肝脑涂地地忠诚。
何况,忠诚并不等于认同。
忠诚的人,只是无条件的执行皇帝的旨意。
哪怕他心中并不认同。
屈从于皇命,这才是朝堂的常态。
只要大臣们还知道自己必须屈众于皇命,那便够了!
“不仅要大幅扩展大明境内的棉花种植,还要从海外各国大量采购棉花。”
朱允熥又吩咐道:“户部须协同礼部,尽快拟定从海外诸国大规模进口棉花的章程,交由进出口贸易公司严格执行。”
天竺等国,早已种植了大片棉花,足可作为进口的优质来源。
即便是那些尚未广泛种植棉花的国家,大明亦可鼓励其推广种植。
何况,若直接从这些国家进口粮食,恐会激起当地贫苦百姓的强烈不满,甚至招致仇恨。
他们会以为,大明是在“掠夺”他们的口粮。
然而,若引导当地的地主阶层将土地改种棉花,情况便大不相同。
棉花终究不可食用,种植后若无自用需求,便只能出口至大明。
只要那些国家的统治阶层尝到以棉花换取大明宝钞的丰厚利润,必定会不遗余力地推广种植,哪还会顾及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底层百姓饥饿呢?
正如西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农场主将原本的粮田尽数改为牧场,只为追逐羊毛带来的财富一样。
朱允熥顿了顿,目光扫过顾启章的面庞,继而沉声道:“我大明拥有精湛的织造工艺,织机技术冠绝天下,更有蒸汽机驱动,织布效率远超海外诸国数十倍。”
“先从海外购入棉花,织成细腻柔韧的布匹,甚或裁制成精美的成衣,再行出口海外。”
“一进一出之间,便可赚取惊人的利润!”
顾启章或许难以了解工业化,以及消费市场激发的深层道理。
但商贾之道,他肯定是知道的。
朱允熥刻意将此番筹谋剖析得一清二楚,就是激发顾启章的执行旨意的热忱。
他知道这一点于国家有用,办起事来,也会更有动力。
至于先前限制布匹出口的禁令,如今既有了充足的棉花来源,亦可顺势解除。
毕竟,时至今日,大明的经济早已凌驾于海外诸国之上,百姓收入丰厚,购买力远胜外邦。
在市场调节之下,优质布匹与成衣自会优先满足大明子民的需求。
毕竟,大明百姓才是最有钱的,能掏得出真金白银。
“臣领命,即刻着手筹办!”
顾启章的回应不仅恭谨,更透出几分难以掩饰的振奋。
他的目光微微闪动,似被这宏大的商贸前景点燃了热情。
户部官员,或多或少都带着几分“嗜利”的“职业病”。
一闻有利可图的“生意”,便若正待挥洒笔墨的书生闻到笔墨清香,浑身的干劲都被激发出来。
遣退顾启章后,朱允熥独自沉吟,思绪却想起了另一桩事。
论及棉花种植,西域之地无疑得天独厚。
即便是后世,那里的长绒棉依旧享誉四海,品质冠绝。
然而,遗憾的是,西域如今仍由东察合台汗国掌控,尚未归入大明的疆域。
不仅西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