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老朱:咱绝不做愚昧无知之人!(3/4)
重要的部门,它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在这个没有网络,没有电话,连汽车都没有,仅能靠马匹或者人的两条腿来传递迅息的时代,朝廷机构集中办公的益处显而易见。
信息传递无需长途跋涉,公文往来效率倍增。
例如,朱允熥颁布一道旨意,政务处迅速拟定文书,移交刑部,依循规制,数小时内即可办妥。
若遇紧急事务,速度更可翻几倍,顷刻即达。
反之,刑部若有要事上奏,亦能即刻送达御前。
皇帝若欲召见某位臣子,传唤一声,片刻之间,人便可立于阶下。
若分散于城中各处,刚是传递信息,召见人员,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朱允熥对办公效率是十分看重的。
朝廷里的很多事情,须臾都耽搁不得。
此刻,御书房外的殿廊里,聚集了一群身着朝服的官员。
他们或低声交谈,或肃立凝神,各自怀揣着待禀之事,恭候皇帝的召见。
所谓“开大会办小事,开小会办大事,特别重要的事不开会”。
数千人云集的大朝会,多为礼仪象征,旨在彰显皇帝的威严,顺便向百官昭示重大决策,或传达皇帝的直接旨意。
即便数百人的常朝,亦是如此。
真正商议国事的场合,往往是召集军务或政务重臣,辅以与会议内容紧密相关的各部主事官员,或地方巡抚、巡按,围绕要务展开深入探讨。
此类会议,通常不过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小会”。
而对于最为紧要之事,皇帝则会亲自点名,单独召见臣子,倾听汇报,询问详情,必要时,当场裁决。
这就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开会。
今日便是如此。
朱允熥端坐于御书房内,案前堆叠着来自各部的奏疏。
同时,逐一召见各部堂官。
时至今日,他已愈发融入皇帝这一至尊身份当中。
也不再满足于仅凭几页简报便决断国事。
虽然看简报能节约大量的时间,让他有精力掌控全局。
但是,单靠简报,有时也难以洞悉真相。
许多政务,唯有深入探究,方能明辨是非,不被浮光掠影所惑。
于是,朱允熥会经常随机抽查简报中的细节,核对奏章,召见大臣,看简报是否与实情相符,是否隐藏着未尽之意。
更重要的是,朱允熥很清楚,臣子并非事事皆可直书于奏折。
有些隐秘,或因牵涉权臣私利,或因触及朝堂暗流,难以付诸笔端。
直接求见皇帝,又恐过于张扬,引来非议。
唯有皇帝主动单独召见,方能打消他们的顾虑,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
这不仅有助于洞察实情,更能让朱允熥牢牢把握权柄,运筹帷幄。
“陛下,棉花推广种植一事,此前推行多年,阻力犹存。”
“农户多不愿改种棉花,地方官吏对此亦心存抵触,表面遵命,实则敷衍了事。”
“幸而如今,田亩因股市成立,计入公司股份而大量收归国有,交由朝廷的租凭管理机构管理。”
“朝廷对农事的掌控远胜从前。”
“欲推广何种作物,较之以往,确已事半功倍。”
“然臣窃以为,大明用这么多地来种棉花,未必妥当。”
户部侍郎顾启章正立于御书房中,向朱允熥禀报情况,并坦诚说出了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