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政的奥秘,老朱的疑惑!(2/4)
这些关系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牢牢罩住每一位官员。
那些胸怀报国壮志、一心想做清官的正直之士,往往最是无奈。
他们明明看出某些投奔而来,要到自己手底下谋求差事的人,眼中闪烁着“大捞一笔”的贪婪光芒,却偏偏无从拒绝。
比如说,父亲板着脸走来,低声说:“你堂兄的儿子想在你手下谋个差事,你好生安排一下!”
拒绝?
谈何容易!
若不点头,便是不孝的罪名砸下头来。
而不孝之人,又怎配身居庙堂,担朝廷重任?
这难题如铁锁横胸,令人无处遁逃,进退维谷。
即便是那些心存私念、尚未上任便盘算如何中饱私囊的贪官,也并不乐见这样的局面。
他们同样不愿被这些蝇营狗苟之辈“绑架”,束缚手脚。
毕竟,贪墨之道并非毫无章法,而是需要精妙的政治嗅觉与手腕。
何处可伸手,何处当收敛;何时可谋利,何时须蛰伏,这其中的分寸拿捏,可是一门高深学问。
做贪官,是需要本事的。
要不然,胡乱来的话,今天贪,明天就进牢里去了。
可那些靠裙带关系硬挤进来的差役,却往往粗鄙不堪,满脑子只想着横冲直撞地捞钱,哪懂得半点官场玄机?
这些莽夫不仅坏了他们的“好事”,还常令他们头痛欲裂,暗自叫苦。
很多时候,他们再三打招呼,这些人也往往是随口答应,心底里却丝毫也不以为然。
为了自己多捞一点钱,也不按他们的吩咐行事。
“坑”人的可不在少数。
如今,新政一声令下,随行差役悉数由朝廷指派,且严禁官员私自带人上任。
这一纸诏书,如同天降甘霖,为他们解开了长久以来的心结。
从此,他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板,理直气壮地回绝那些缠人的请托,再不必为推辞人情而寝食难安。
清官得以保全清誉,贪官也能甩开累赘,按自己的路数行事。
无论忠奸,这群官员无不为此松了一口气。
新政如同一柄利刃,斩断了那些盘根错节的世俗羁绊,让他们得以轻装上阵,各自在仕途上挥洒自如。
这份解脱之感,怎能不令他们对陛下的英明决断感激涕零?
按照朱允熥的旨意,这些随行差役的选拔工作交由吏部负责,并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进行。
原则上,凡是大明的子民,哪怕是以前的贱籍,只要通过资质审核,过往没有犯下奸邪罪行,皆可报名应试。
曾经的衙役,若平日表现卓越,则享有优先录用的特权。
具体的要求因岗位而异,各有侧重。
某些职位对体魄要求甚严,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有些甚至还要会一些拳脚功夫。
有些职位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比较高。
也有些职位,没有这些门槛。
然而,有一项基本条件不可或缺。
应试者必须识字,能流畅《大明日报》上的文章,同时还需熟练掌握通行的官话。
这两项标准并不算高,即便有人此前目不识丁,或不通官话,只要肯下苦功,通过一段时日的培训,便足以胜任。
更何况,新政推行之际,朝廷还配套推出了“扫盲”举措,为此提供了便利。
在这些随行差役中,也不乏官员们心心念念的“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