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十五)(4/4)
是“中人之姿”吗?但,事实上,这在大顺,可算是实学派的方法论真正走上前台的标志性分析。
因为,在此之前,分析鲁西地区的繁荣,角度多是诸如“近圣人之故里”;“孟母曾母既有纺织之事”;“女织男耕”;“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之类之类的。
当然,鲁西问题,是扬州问题的余波。
而扬州问题,给大顺这一代人带来的冲击,实在太大了。
千年繁华,短短几十年间,衰败颓然。
而实学派必须要给出一个解释,一个“必要的代价”的解释,否则刘玉的一系列改革将要面临极大的质疑。
由是,这种分析方法,才迅速推广开。
从扬州的衰落开始,这种不扯犊子的什么“商业意识”、“民风”、“近圣人故里”之类的分析方法,才开始兴起,并且逐渐摸向了18世纪的经济学——17世纪的经济学,全世界都一个鸟样,英国经济学家分析英国为啥不行的时候,就大谈民族性,说英国的民族性不如荷兰,所以英国不行,迟早要完。
当然,几百年后的一些所谓经济学,弄得连18世纪都不如,反动回17世纪的水平,那是以后的事。
而就现在来说,大顺这边在政治经济学上,总算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固然说,围着刘玉的棺材,大顺这边的官员避开了大顺现在真正的大问题,但至少他们对于工商业的思考,还是有意义的。
只不过,工商业发展确实是未来,但怎么转型,绝不是简单的放开子口钞关、和不放子口钞关,这么简单的问题。政治和经济不分家,内地的两三亿小农问题……法国都知道砸面包店,难道这边不知道反抗冲击?
/52/52568/57502362.html?t=2022092801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