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爱读小说网

我爱读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终章 九三年(十五)

底色 字色 字号

终章 九三年(十五)(3/4)

玩意儿改不改的意义不大,量太小。
而在大顺。
因为铁路的修建、火轮船的应用,但并不需要重农学派的启蒙,因为重农学派的那些东西大顺这边被当做是“理所当然”的,我从濠州贩枣子去东京城,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没听说濠州有法令说不准运枣子去东京城啊。
而铁路的修建、火轮船的应用,使得大顺出现了一波可能波及全国的混乱。
因为以前只能从濠州贩枣子推着小车去东京城,而现在可以贩枣子坐火车去五国城了。
之前大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市场”的基础,法理上的国内市场、实质上的区域市场。
而火轮船和铁路的出现,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市场,成为可能。
也即是说,大顺不需要重农学派给人启蒙,因为大顺朝廷从来没禁止过,比方说江南的粮食不能往陕西卖。商人不从江南拉粮食去陕西卖的原因,不是朝廷的法令阻碍国内统一市场,而是因为千里不贩籴的商业规律。
故而,在大顺,是“实质胜于辞藻”。
当然,这里面最终的问题,还是物质基础。
法国没有农业革命、没有劳役修路、没有西欧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出现打破粮食区域性问题的基础。
而大顺若是没有火轮船、铁路等这些新的交通工具,以及对外扩张、沿海先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不可能出现先发地区工业品对内地冲击的问题——没有火轮船,就算松苏的纺织厂已经搞出了走锭精纺机和织布机,沿江上运的成本,也压根不可能对江汉纺织业造成极大冲击——一二鸦之后的子口税、火轮船、内河通行,才让冲击传导到了九省通衢之地。
这个问题,在几十年前的大顺存在吗?
显然,当然不存在。
因为几十年前,大顺还因为两淮盐往湖北运的问题,朝廷上下头疼无比。盐这种一年吃个几斤的东西都因为运输问题头疼成这样,怎么可能会面临交通发展带来的区域性经济被打破的问题?
人,不能对着一张白纸思考出许多问题。能对着白纸思考的,那是先知,不是人。
那么,此时的大顺,能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显然,是可以的。
因为大顺已经在国内、国外,对这种冲击,进行了两次预演了。大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会从历史中总结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可能会正确地解决问题。
在内。
人的寿命毕竟短暂,而历史的变化又过于漫长且缓慢。
所以,大顺这边的人,或许不能意识到西域问题的变化,源于帆船发展和商路变化。
但是,在大顺活着的人中,可是真真实实经历过一场关于交通运输变化导致的诸多问题。
那就是大运河被废,导致的扬州衰败、鲁西衰落、胶东崛起、运河经济带崩溃等等。
这,可是肉眼可见的、一代人之内的、冲击感极强的、比西域因海洋运输而衰落更加直观的变化。
在外。
兰开夏的衰败、利物浦因为纺织品中心东移到了阿姆斯特丹而被打断发展、达卡的毁灭、苏拉特的起义……这些,也都是肉眼可见的、一代人之内的、冲击感极强的“历史”。
固然说,达卡的毁灭、苏拉特的衰落,和先进生产能力战胜落后生产能力关系不是太大,而是差毬不多的生产能力将原始积累中的商业霸权和国家强力的力量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这是个稍微变换就足以以史为鉴的事实。
大顺这边已经有人研究过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朝着基本正确的方向去分析了。
比如说,鲁西地区的棉纺织业,因何而兴、因何而衰。
因为运河,也因为鲁西地区适合种棉花,加之距离京城消费市场更近,运河运输加成等,于是临清成为了北方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因为废漕,也因为大顺对爪哇和印度的征服获得了更廉价的棉花、沿海地区的原材料粮食和技术资本的优势,于是鲁西的棉纺织业在挖黄河河道阶段的保护性出口政策下短暂存活了一阵后,终于还是毁灭了。
这看起来……似乎好像这也没啥,这点分析能力不也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综]我,软妹,真香警告! 六岁皇子:麾下竟全是陆地神仙? 我签了离婚协议要出国,总裁妻子慌了 北境之王 剑断万古 天灾末世,我努力活着 修仙界来的嫂子是全能 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 穿越后系统给双修功法什么意思?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