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大结局终篇】(9/10)
明理已和余校长通过电话,说过年时带着妻儿去余家商量余之遇和肖子校的婚期。余之遇其实认为现阶段恋爱的状态很好,可因那个人是肖子校,她对于未来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期待。尤其,教授年纪不小了,似乎到了该有小小教授的时候了,她自然要“扶贫”扶到底,让肖教授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就在余之遇憧憬未来时,出差归来的肖子校说:“汉城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或许是SARS回来了。”然后把家中常备的口罩找出来,“外出戴上,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
2003年**疫情发生时,余之遇刚上小学,她没有印象那时是怎样的一番光景,也不记得当时有没有人戴口罩了。但肖子校的医学敏感性她丝毫不质疑,外出时乖乖戴上口罩,还不忘提醒家人朋友。
元旦过后一周,不明原因肺炎被初步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汉城部分医院陆续收治的感染了该病毒的患者有同一家海鲜市场的暴露史。
春节前三天,该病毒被确认“人传人”。
除夕前一天,汉城封城,交通被切断后,那里成了一座孤城。
孤城却并不孤独。
在之后漫长的76天轨迹暂停中,诞生了一种名为“驰援汉城”的感动。
除了全国各省一支支由13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助医疗队,还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一切生活物资,都在源源不断送去汉城。
在汉城“封城”的时间里,包括肖子校、余之遇等的14亿中国人民以极为厚重的方式书写了一段抗疫斗争史。
连告别都没来得及,肖子校便进驻到了南城中医方航医院,带领他的团队全力保障制剂供应。由于很多医护人员都抽调去汉城了,人手极为紧缺,每两名药剂师要连续工作12小时。最忙的一次,肖子校连续18个小时没有进食,每分钟零误差地为四名患者配备药品,他团队的10个人,保障着2000名患者的药品配备工作。
人手不够,团队成员就连轴转,药品不够,他就给校谨行打电话。从进舱前的第一通电话,他说:“我不知道这药最终由谁来买单,或许是万阳自己,但不管你用什么办法,都要给我保证供应。”
到后来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全面介入,以及出了中医药防治方后,校谨行已经停了其它药品的生产,所有生产线全供方舱医院所需。
校家和肖家的三名中医人,八十六岁高龄的肖外公,中医师肖瑾瑜,药师肖子校,全部披挂上阵,为生命逆行。后方的校明理坐阵公司,校谨行则在外围负责物资的采购。除了药品,他动用集团之力几乎是能采购到什么就采什么,一部分送进方舱医院给肖子校,一部分驰援汉城。
然而,明明连国外的华人都在自发采购口罩空运回国,国内的医疗物资依旧紧缺。
随着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持续增加,不仅是汉城,全国都到了至暗时刻。
肖子校再一次给校谨行打电话,“去找陆沉!”
校谨行猛地想起中新此前是建了中药制剂生产线的,他片刻不耽误地赶去中新。
陆沉在见到校谨行那一刻便明白了校总的来意,他甚至不用校谨行多说一句,毫不犹豫地将闲置的生产线启动起来,西药全部停产,人员调集到中药制剂的生产线上。
为缓解医疗物资紧缺的问题,万阳收购了一家服装企业,防护服生产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正式开工,中新则建立了口罩生产线,陆沉更是寻找渠道采购护目镜。
他们拼尽全力,为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保障。他们不能上阵,但他们不能让阵上的勇士们赤·裸·相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倾尽力量守护生命,致敬生命。
到二月中旬时,新增病例攀上高峰。
作为最先接收负·面·消·息的人群之一,从肖子校进驻方舱时起便在外面做采访的余之遇情绪崩盘过无数次,是那些为托举生命而发生的感动支撑她熬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她与业内同仁一起捕捉到了很多感人的瞬间——
跨越时空的鞠躬礼——上世纪初,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梅藤根先生查房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