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老朱:我孙子又在搞事?(2/4)
如江河入海,汇聚成势。朝廷更是在此修建通往关内的大道,宽阔平坦,车辙如线、运输之便,前所未有。
繁荣,于是应运而生。
但老朱此番亲至嘉裕关,并非为了观赏此地的热闹景象。
他此行真正的目的,是想亲眼看看大明新军。
这支军队在战场上,是否真的个个都舍生忘死,人人奋勇向前呢?
稍作打听之后,老朱从嘉裕关的百姓口中得知,如今城中早已没有正式驻军。
除了税务司征税的武装人员,以及地方官署的差役外,正规的军队皆已按照朝廷“不扰民政”的规制,迁往了附近独立的军营之中。
朝廷有严令:驻军无故不得入城,不得干预地方事务。
军政分离,想看到军队如何演练,都极为困难。
不过,他们此番来的时机极巧。
数日前,朝廷曾派出一支大规模的使团,自嘉裕关出发,前往东察合台汗国。
原本隐居军营、不涉民间事务的边军也首次整建出营,在城外无垠的荒漠之中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练,给大明使团壮胆送行。
当时炮声轰鸣如雷,火枪的子弹更似齐发似雨。
旌旗猎猎,战鼓震天,喊杀声响彻山野。
威势之盛,令人心神俱震。
嘉裕关的大明百姓,无不为之自豪。
然而,老朱听着这些描述,眉头却渐渐皱起。
朱允熥派使团出使东察合台汗国的消息,不是什么秘密,他是早就知晓的。
可这阵仗,为何越听越不像是“护送”,甚至像是在示威?
还有使团的规模,亦让老朱极为疑惑。
依照老朱所掌握的情报来看,这支出使的队伍,原本规模应当极小。
朱允熥一向主张内修国政,极力反对给四夷外邦大肆赏赐。
他始终认为,朝廷的钱粮取自黎民百姓,理当用在刀刃上。
应投入到国家建设中。
用于修筑水利、道路,赈济灾民,用于巩固边防、养护军队……再或是用于教化百姓,亦属正途。
唯独不能随意将钱财送与外人。
对此,老朱心中的看法有些不同。
老朱觉得,大明既为天朝上国,对周边藩属,蛮夷邦国,应示以大度之风,以德服人,施恩广布,方可服其心,养其义。
若处处吝啬,反易惹人轻视。
所以,老朱还是会厚赏蛮夷的。
但朱允熥却不会。
不过,老朱也从未在这类政务上刻意干涉过朱允熥的决断。
既已交权,自当放手。
更别说,如今朱允熥已登基称帝,这种事,自然是他做主就好。
然而,依朱允熥的性子,绝无可能派出如此庞大的使团,携带厚礼远赴别失八里。
为了确认,老朱在城中反复打听,向一个又一个百姓求证。
所得到的答案,却出奇地一致。
“大明使团声势浩大,车队连绵不绝,装满礼品的马车多得数不过来。”
“我亲眼所见!”一名衣着粗布的汉子被老朱问急了,愤愤地回道:“你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
“我们全嘉裕关几万人,哪个不是亲眼看到的?”
“难不成这么多双眼睛都看错了?”
在连续问了三四十个人之后,老朱也不得不承认,此事是真的,并非一两个好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