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工业化的第一个代价,老朱之问!(3/4)
绕着金钱。昔日重义轻利的风骨,似乎正被这股新风悄然侵蚀。
在繁华的都市中,那些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愈发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追逐享乐。
与此同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兴盛,各种娱乐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席卷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说书人抑扬顿挫的评唱、伶人精湛绝伦的表演、滑稽戏的诙谐逗趣、杂耍艺人令人目眩的技艺,乃至街头巷尾公开上演的歌舞,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在开封、西安这样的大城中,专门的戏楼一座座拔地而起,每日锣鼓喧天、丝竹悠扬,吸引了无数人蜂拥而至,争相一睹为快。
至于青楼酒肆,更是星罗棋布,灯红酒绿间,觥筹交错,喧嚣之声彻夜不息。
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一步步从泥泞中走出来的苦命人。
早年颠沛流离的岁月,让他深信百姓唯有辛勤劳作,方能换来温饱与安稳。
在他看来,若是有一日不努力干活,却沉湎于嬉戏享乐,便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堕落。
每当自己稍有懈怠,他便会在内心深处狠狠自责,暗暗告诫自己:绝不可再如此放纵,务必以勤勉自持。
这种信念不仅深植于心,更化作他日复一日的行动。
身为一代帝王,他以身作则,堪称勤政的典范。
然而,这一路巡游,他目睹了太多百姓抛却稼穑之务,流连于戏楼酒肆,沉醉于歌舞声色之中。
有些人甚至日日如此,挥霍光阴。
这样的景象,令朱元璋心中燃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懑。
他那颗历经风霜的心,仿若被无形的刺扎得隐隐作痛。
若是换作早年的他,定会雷霆震怒,毫不犹豫地下旨查封这些喧嚣的戏楼,将那些醉生梦死之徒尽数捉拿,将他们每人重打几十大板,逼迫他们重拾劳作之道。
若有谁再敢流连于这些浮华场所,定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可如今的朱元璋,已经在与朱允熥的交流中,粗通经济之道,明白这些看似靡费的消费,实则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大明经济繁荣的磅礴之力。
那些花天酒地的挥霍,不仅维系了市井的热闹,更让商贾的货物得以流通,税赋源源不断地充实国库。
若是一味禁绝,固然能整肃风气,却难免伤及经济,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在离京之前,朱允熥就曾和老朱说过,在百姓基本上解决了吃饱饭的需求之后,娱乐消费,奢靡享受和攀比,就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如果不是为了盖新房子,买新衣服,为了和别人攀比,证明自己不弱于别人,那些百姓还有什么理由去努力工作呢?
将肚子填饱了,剩下的时间就好好躺着不行吗?
要让他们工作,让大明的经济繁荣,让大明的工业继续发展,就必须让他们去“消费”,去争相追逐购买新衣服,新的各类商品,去各种消费场所花钱。
唯其如此,工厂里生产的东西,才能销售出去,大明的经济才能蓬勃发展。
朱允熥告诉老朱,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百姓便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干活,而是为了消费,是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因此,尽管各级官府表面上仍高声疾呼,劝诫百姓远离奢靡,勤俭持家。
但朝廷却暗中约束地方官员,不许他们贸然干预,禁止官方出面去管束这些娱乐之所的经营。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是在默许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甚至任其如野火般蔓延。
当然,若是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