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铁龙震天下,新的和约!(3/4)
而若议事时间过长,则赐座以示恩宠,让臣子们能稍得喘息,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国策的制定中。
这不仅是对臣下的体恤,更是为了让他们能集中精神在如何治国上。
“朕知诸位臣工皆忠心为国,夙夜在公。”
朱允熥目光中多了一抹温情:“大明如今蒸蒸日上,工业勃兴,民生日新,国事愈发繁复。”
“昔日农耕之世,循规蹈矩或可安稳度日,而今工业兴起,经贸繁荣,却需诸位臣工集思广益,殚精竭虑,方能应对这千头万绪的局势。”
“朕不愿见诸位臣工因身体疲惫而心有旁骛,赐座之举,既是体恤,亦是期望,望诸位臣工以更饱满的精神,为大明江山谋万世之基。”
这番话如同春风拂面,群臣听罢,无不动容。
“谢陛下隆恩!”群臣齐声拜倒,磕头谢恩。
朱允熥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起身。
群臣一个个小心翼翼地起身,落座于矮凳之上。
“今日朝会,需议之事有二。”
杨士奇站起来,宣布了会议的事项。
“其一,高丽使团来我大明,缔结和约之事;其二,郑和船队远航归朝事宜。”
朱允熥端坐龙椅,面容沉静。
自登基以来,他便立下铁律:朝会只议既定之事,无关话题一律不得提及。
若有臣子需禀奏其他事务,可单独求见或递呈奏疏,绝不可在朝堂上擅自发声,违者以扰乱朝纲论处。
朱允熥很清楚,历史上不乏心怀叵测者,借朝会人多势众之机,抛出突兀议题,煽动舆论,暗中掣肘皇权。
朝堂之上,群臣云集,若有人暗中患谋,再突然蓄意发难,皇帝也可能迫于情势而不得不妥协。
私下面圣,则是君臣一对一的交锋,帝王更易掌控局面。
朱允熥岂会容许这等隐患滋生?
索性一纸禁令,斩断乱象根源。
表面上看,他有时候很懒惰,对臣子颇为宽厚,不似太祖朱元璋那般事必躬亲,亦无动辄雷霆震怒的威压。
然而,朝臣们心知肚明,这位年轻帝王看似温和,实则将朝堂权力都控制得死死的,其集权程度远超当年的老朱。
政务处说是分散化的“丞相”,政务大臣也被官员们私下称为“宰辅”,但实际上,那也是朱允熥不理事时才有权。
一旦皇帝过问,政务大臣便只能跪受笔录。
“高丽使团来京已近一年,臣等奉旨与其反复磋商,但始终未能与其达成共识。”
新任礼部尚书沈墨枢起身,躬身一礼:“臣等无能,请陛下责罚。”
朱允熥淡淡瞥了他一眼,问道:“朕让你们先拟定好条约,都拟定好了吧?”
沈墨枢微微一怔。
条约礼部当然早就定好了。
但高丽一直不同意,没用啊。
其实他是想改一改的,谈判嘛,就是双方互相讨价还价。
虽然大明占据优势地位,但这样一字不改,高丽也不愿签啊。
可他几次改动,都被政务处驳回了。
这便让沈墨枢有点进退两难。
条约不改,高丽不同意。
条约修改,政务处又不通过。
故而,双方的谈判便一直僵在那里,已经僵了快整整一年。
今日陛下终于让朝堂上议论此事。
“拟定好了,请陛下过目。”沈墨枢略一思索,还是从袖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