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财政问题!大建设时代!改革之法!(2/6)
的记忆中,隧道的历史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能够穿越高山、长度近一公里,并且可供马拉有轨货车通行的大型隧道。
清政府时期,修建的粤汉铁路虽未最终完工,但横贯南岭的铁路隧道却已全线打通。
既然他们能做到,如今的大明,在蓬勃发展的科技和日益强盛的国力支持下,当然也有能力挖掘。
故而,尽管大臣们对此事颇有微词,都不太支持,朱允熥却还是强推了下去。
技术方面,倒也不必过于着急。
完全可以在挖掘隧道的过程中,一边实践操作,一边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摸索学习,逐步提升技术水平。
然而,修隧道所需的资金,远远高于普通道路。
挖掘隧道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对工人的体力和耐力都是巨大的考验,需要那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长期劳作,绝不是靠征发免费的徭役就能完成的。
朝廷只能花大价钱聘请专业工匠。
而且,给出的薪资还得足够诱人,才能招聘到合适的人。
毕竟,这个活实在太脏太累太辛苦了。
来干之后,还得将人留下,以此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在隧道没有全线贯通之前,还看不到回报。
相关的投入,都像是在往深不见底的黑洞里扔钱。
类似的情况,在修建河堤加固和水库中也同样存在。
随着水泥和钢筋的大量使用,以及水库必备的闸门等设施的投入,建设成本亦是直线飙升。
水泥、钢筋,启动闸门的机关,都代表着实实在在的金钱投入。
修建新的宫殿同样是一笔巨额开支。
朱允熥规划要修筑的宫殿,规模比原来的宫殿可是大了好几倍。
金陵城的道路整改的开销亦不小。
如今的金陵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更加宽阔平坦,交通更加便捷。
这些改变的背后,是无数真金白银的支撑。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时代的拆迁成本极低。
朝廷下令拆迁,没有谁敢不服从。
要是放在后世,光是拆迁这一项,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便如此,开支已经让财政难以为继。
军队方面,虽然战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可军费开支同样是暴涨。
毕竟,以前按照老朱的军户制度,几乎等同于不花一分钱就能养着百万大军。
但现在的新军,每一支都是用数不清的银子打造出来的。
从先进的武器装备,火枪火炮火药,到士兵的训练、补给,人员的薪水,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就连官员的俸禄,朱允熥也降旨增加了不少。
如此林林总总,各方面都在大量用钱。
尽管大明经济空前繁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户部所得的税赋增长极快,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开支,也实在是经不起折腾。
也难怪王佐作为户部主管,要天天为钱发愁了。
见朱允熥沉吟不语,杨士奇也跟着进谏道:“陛下,如今大明各项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摊子铺得实在太大了。”
“据臣统计,眼下大明,有超过一半的劳力,在各个工地上劳作。”
“臣遍观历朝历代,从未见过国家同时动员如此庞大的劳力投入。”
“陛下,有些工程,是不是应该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