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十)(4/4)
到棉纱这个过程中的剩余价值?这个问题,还有另一重意思:
印度,在这三十年的变革中,在为大顺三亿多人的经济体量,提供棉纱。换句话说,印度有多少人实际上是靠纺纱出口到大顺而生存的?
大顺和历史上的英国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
历史上英国的人口其实也就将将够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英国可以允许印度纺纱业发展。因为劳动力就这么多,印度人纺一部分纱,这对英国是有利的。
英国要摧毁印度的棉布,但对棉纱,不一定非要摧毁。甚至允许印度当地建一些纺纱厂。
不是好心,而是因为人口不是太足,干这个就不能干那个,只能选最高端、附加值最高的产业去干。
而大顺……
嗯。
什么叫人口不足,以至于若是纺纱就会缺人去织布?
这个问题,大顺这边是不可能理解的。
反倒是,大顺这边欣喜若狂,他妈的,又能容纳至少百十万的无业人口了!
毕竟,纺纱不只创造了纱工这一个就业。还有机械制造、煤矿、运输、蒸汽机、建筑材料、住房、照明、玻璃制造等等一系列的产业。
举个可能最不起眼的例子:你都上蒸汽机加走锭精纺机了,你不二十四小时两班倒?你都上二十四小时两班倒了,摸黑干?那你的纺纱厂得要玻璃吧?得要照明设备吧?
/52/52568/57416496.html?t=20220924032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