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爱读小说网

我爱读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二五八章 分歧(三)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二五八章 分歧(三)(2/3)

的粮食去交换布匹等,只能选择男耕女织的形式。
甚至于,我知道新的宽幅布,真漂亮、也好看、裁衣服也简单。可是,我买不起啊,又不能光腚,没办法,只能自己家种点棉花,让老婆在家里把棉花纺成纱线自己织布以遮羞。
说到底,大顺是个传统的封建帝国。
各个省,都是帝国下的一部分。
总不可能学英国的爱尔兰模式,爱尔兰只能放羊为英国提供羊毛一般,让湖北地主自行圈地种棉花满足松苏的纺织业需求。
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是可怕的。满清末期,因为鸦片的“经济”价值过高,直接导致了蔓延全国的大规模饥荒。
山东一些地区转型种植经济作物,比如花生、烟草等,前提是山东靠海。海运成本极低,而大顺的海军又掌控着从日本到南洋的粮食。
而如河南,就现在的交通状况、运输能力、物流成本……指望吃海外的粮食,那也实在过于不现实。
大顺现在的粮食问题,有点和苏联七八十年代的粮食问题的一方面有点类似。
大顺有没有粮食?
有,怎么可能没有呢?
日本、朝鲜、南洋、暹罗、印度等,都是大顺的是势力范围,他们都能粮食出口。甚至连人均不如大顺的朝鲜,凭借还米制这种官方高利贷,官方上和大顺之间的贸易中粮食也是大宗。
甚至,包括北美西海岸、枫林湾周边地区,那也是上等的小麦产地。
粮食,多。很多。
问题在于,生产的不少,但是稀烂的交通、物流状况,根本无法让生产的这些粮食去该去的地方。
比如说,大顺现在有钱吗?
很有钱,不缺白银。
那么大顺国库的白银,能买到粮食吗?
当然买得到,军舰在的范围之内,用白银买粮食,想买多少买多少。
而一旦比如说开封等地,出现了大灾、饥荒等。那里缺不缺粮食呢?显然又是缺的。
因为运不过去。
沿海地区的赈济,这时候最是简单。
而大运河被废之后,连运河沿岸的灾情赈济,都成为了头疼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的疑惑,皇帝最终还是归结于一个疑问。
“朕知爱卿的那一套‘粮食总量足够,那么人去干农业还是做工商并无区别,工商只是一种分配粮食的方式’的道理。”
“道理似是对的。”
“只是,如山东沿海,爱卿可以鼓励百姓种植烟草、长生果等物。这些原本应该产粮的土地,不需要产粮,用烟草去南洋朝鲜关东等地交易即可,海运至港口销售。”
“而如河南等地……即便说发展工商,譬如织布。就不提卖到哪里去,那是不是要种棉花呢?而河南若种棉花,河南的粮食怎么解决呢?”
“若不能解决,也即不能种棉花。那么,工商业岂不是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有原材料,这又怎么能把工商发展起来呢?”
“自己又不能种,又无方便的运输方式,海外的棉、染等,亦不便运输到内。”
“发展工商,又怎么发展呢?”
说到这,皇帝摆了摆手道:“朕今日不想听道理,只想听具体该怎么办。朕也不是想要大臣争论到底是否要发展工商的,朕现在疑惑不解的,便是你说的那种工商业发展的将来……是只适用于松苏山东江浙等地?还是,适用于天下?”
“若是适用,又该怎么用呢?”
这个问题,刘钰也考虑过。
有没有办法,那自然是有办法的。那就需要极强的国家力量,进行调配发展,这可以做到遍地开花的工业化起步。
但显然,大顺做不到这一点。
而既然做不到这一点,大顺本身实质上又是个“统而不治”的状态,对于经济调控的能力,之前几乎为零,全靠自发的发展。
皇帝又不是傻子,也是处理了几十年政事的老油条,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
若是说不到点子上,只怕还是不能让皇帝对工商业继续发展的未来,有所相信。
即便说,现在来看,皇帝的态度,依旧还是希望借用技术的提升,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固。
但,若是能说出一个看似可行的未来,也算是可以让皇帝有可能做出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北城枭雄 陈轩女娲鸿钧成圣 没装,我就是个Omega 风情摇曳 李十一赵曼 温柔男二真香 穿书后死对头总想娇养我 重生七零:肥妻要翻身 李问禅秦瑶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