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零章 王谢燕,百姓家(中)(2/3)
一个山东,此时大约2800万人口。松苏地区,当然,包括南京、徐州等地,全算上,3200万人口。
这俩加在一起,就有6000万人口。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到英国成为日不落,一直到普法战争前英法主导世界这段时间,英国法国的总人口,加在一起,有6000万吗?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各种前置条件。
时代变革,不是做题,各种前置条件满足,就可以一步到位。
时代变革,是要流血的、是要死人的、是要镇压的、是要有个新时代从旧时代的母体中诞生的剧痛的过程的——尤其是大顺这种,是标准的新时代难产,因为太怕疼,所以保大不保小,把这些矛盾积攒的太多。
不同国家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
比如英国,面临的情况是被剥离了生产资料的工资劳动者不足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而到大顺这,被剥离了生产资料的潜在工资劳动者严重过剩,才是首要问题。
一定要注意,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大量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劳动者。
这,才是先决条件。
而这个先决条件,表现在英国,则为圈地运动。
那么,也即是说,圈地运动,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
而是因为“大量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工资劳动者,这个先决条件,在英国,只能以圈地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用个比喻:生娃的先决条件,是卵的授精。
而凹凸运动,只是这个先决条件的一种方式;做试管、人工塞、甚至理论上游个泳都有可能,等等,都可以。
刻舟求剑的问题,就在于,看着别人在那凹凸运动,就以为凹凸运动才是生娃的必要条件,但却不去琢磨一下真正的必要条件到底是啥。
你自己啥情况、能不能支棱起来、或者支棱的很厉害但是没蝌蚪……这些情况不同,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不懂老马说的先决条件、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等等,只是照着先发国家抄现象,那肯定是要抄出来问题的。
大顺的问题,在于资本过于自由,大顺朝廷统而不治,地方实际上是半自治状态,使得资本自己长腿,即便不推动,都使劲儿往土地兼并上跑,一年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分离的潜在劳动者。
一定要注意,此时,不管是法国,甚至北美,买地都不如大顺这么方便。买地的限制非常多,而大顺这边几乎在法理上是无限制的,只要肯卖,出钱就能买,一些地区,大顺连前朝的地契都认——一些大顺当年妥协的地方,田皮、田骨、第一所有权、第一租佃权、第一租佃权租佃后的二次转租、三次转租的问题,一直是大顺各地方州县头疼至极的问题。
简单来讲,因为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过于严苛、资本过于不自由、商贸过于被限制,所以英国要想发展,是要解决自身的重商主义政策严苛、资本过于不自由、商贸过于被限制的问题。
而大顺,则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要想办法限制过于自由、且可以自由购买土地的资本;要限制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如果无法用经济手段解决,则要想办法以行政手段迫使资本无法流向土地。
这个资本流向土地的问题,是刘钰当初在松苏改革时候,就无比头疼的问题。
以英国为例。
圈地运动,效果显著,让英国的亩产,从90斤,提升到了如今的130斤。这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而要想再高,就要等1800时代,孟加拉硝石、智利硝石、太平洋鸟粪石大规模贸易肥田的时代了。
以大顺为例。
除了种植经济作物,如果只是种粮食,土地兼并,能否取得英国圈地运动对亩产提升的效果?
实际上,不但不能,此时甚至可能还要后退。
因为,大顺华北地区,伴随着人地矛盾的增加,精耕细作加两年三熟,实质上已经把亩产推向了极限。
为什么一定要考虑种粮食?种粮食是不是说明统治阶层“愚昧、无知”?
因为,满清那群人,发现鸦片利润高,太市场化了,一切向利润看,太无形之手了,然后